盐水鼻腔冲洗 欧洲过敏及免疫学会权威推荐
2021年,我国手术人次达到8103.1万,麻醉成为影响患者围术期和术后转归的重要因素。全球医疗质量排名,我国从1990年的全球第110位提高到2019年的第48位,麻醉学科贡献巨大,麻醉相关病死率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持平。为进一步发挥麻醉学作用,改善手术患者术后转归,促进麻醉学科快速发展,2016年,笔者首次提出麻醉学的发展方向“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手术不是目的,麻醉不是目的,患者术后康复才是目的。8年过去了,在中华医学会和麻醉学分会的领导下,在全国麻醉学同道共同努力下,麻醉学科的关注点已从单纯麻醉逐步拓展到围术期管理,理念的转变降低了患者围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并改善其远期预后。
创新麻醉服务体系,践行从“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全面转变
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诊疗模式对麻醉学科内涵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全面深入研究全麻机制,促进“麻醉操作”上升到“麻醉调控”的转变,形成麻醉核心理论与技术;
(2)建立术前标准化评估体系,实现术前预康复、营养支持等综合管理,优化麻醉药物选择,推进个体化的精准麻醉;
(3)拓展工作领域,创新麻醉服务体系,践行从“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全面推进。
践行围术期医学有几个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ERAS)、多学科合作(MDT)、创新研究(Innovation)和培训(Training)。大量研究表明,ERAS和MDT可降低手术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培训医护人员是提高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管理质量的关键之一。践行围术期医学不是为了麻醉而提出,而是站在麻醉医师的角度为手术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这需要进行创新研究,获取大数据,以充分证明麻醉医师可以实现围术期医学的目的。因此,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转变是促进围术期安全和术后长期良好转归,整体提升围术期医疗质量,实现“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的建设目标的正确之路、必经之路。
创建围术期高质量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麻醉医疗服务内涵
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创建以围术期安全和术后康复良好为中心的“围术期高质量管理模式”尤为重要。(1)提升围术期核心技术;(2)构建高质量服务模式;(3)全面提升围术期高质量服务内涵,包括改善围术期医疗质量、缩短围术期康复时间、降低围术期住院费用、提高围术期患者满意度、整体改善远期预后。
此外,还需要全面推进围术期管理的ERAS理念,构建麻醉科与多学科综合评估与管理的MDT团队,聚焦围术期脑功能稳态维持、精准麻醉和数字麻醉新技术、新方法,建立覆盖整个围术期的集束化麻醉管理策略,建立手术麻醉围术期管理数据库,完善围术期综合管理质量体系,提高麻醉专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老年围术期医疗水平,减少老年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诊疗费用、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强化有组织科学研究,实现科研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麻醉学科和人员数量的进步有目共睹。仅从获得基金资助的情况来看,2010年,麻醉学科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6项,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5项,202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260项左右,按获得基金数量多少,前三个研究领域仍然是器官保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或PND)、疼痛及其机制。科研创新是学科发展源动力,强化有组织科学研究,实现科研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2022年,同济大学熊利泽教授、徐州医科大学曹君利教授、温州医科大学宋伟宏教授、北京大学王东信教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的精准麻醉策略”重大项目,旨在揭示围术期老年脑稳态失衡的神经环路机制;明确其中的关键蛋白稳态机制,及对神经环路及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明确脑电表征与分子标记物的关系,构建脑电-分子标记物整合预警体系;创建多维度风险预测模型,并建立集束化精准麻醉新策略。为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实现科研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持续优化麻醉学科与前沿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我国麻醉及手术安全虽然得到显著提升,但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围术期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已成为重大医疗负担。围绕影响围术期安全与中远期转归的诸多临床问题,加强麻醉学科与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关键,如麻醉深度的精细化监测和调控、麻醉和应激对脆弱脑(发育脑和衰老脑)功能的影响及其远期效应、术后急慢性疼痛控制、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保护、围术期应激调控、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围术期医学信息技术平台和智能化决策系统构建等,结合基础研究、药物与装备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理论和技术进步,开展以提升临床安全和手术后长期转归为目标持续优化麻醉学科与前沿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我们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子库中查阅2013-2023年文献,对中国麻醉学科发表SCI论文进行了检索和分析,我国麻醉学者2013-2023年发表麻醉相关SCI论文11255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526篇,POCD243篇,PND377篇,发育相关270篇,PONV60篇。麻醉学科与前沿学科交叉的SCI论文143篇,其中机器学习53篇,纳米材料42篇,生物信息学48篇。我国麻醉学者王东信、黄宇光、董海龙、曹君利、熊利泽等在JAMA、Lancet、NatureNeuroscience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50篇以上。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麻醉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AI在麻醉风险评估、智能决策、气管插管、疼痛客观诊断等领域已得到初步应用,也极大地促进了麻醉机器人的开发与转化。正因如此,麻醉学必将转向智能化医疗的新模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围术期医学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围术期医学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1)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新策略以及患者术后长期转归。寻找围术期发生重要脏器损伤的核心机制,明确手术麻醉相关因素在重要脏器损伤发生中的作用并重点研究器官的相互作用;通过应用大数据队列研究、新型组学研究等方法,研究围术期重要脏器损伤发生高危人群评估方法与新的预警标志物;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探索非侵袭性、简便易行的围术期脏器损伤干预措施,进行大规模临床效果验证。
(2)痛与镇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3)麻醉和围术期应激对衰老脑和发育脑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4)中医药应用于围术期的价值及理论基础。
(5)麻醉机制及麻醉新药的发现。
(6)麻醉及围术期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7)人工智能在麻醉及围术期应用基础研究。
(8)麻醉药物与技术的新用途和应用基础研究。
专家简介
熊利泽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麻醉与脑功能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脑功能与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华麻醉学会第十二届主任委员,全军麻醉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转载来源:米勒之声
文章标题:CSA2023丨熊利泽教授:手术和麻醉都不是目的,患者术后康复才是目的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ZzX4A8mOU_iUnEeQpGtgfw?scene=25#wechat_redirect